熟悉经济学书籍的人,都知道多年来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三联书店一直不遗余力地联合出版着一套“黄皮”、“绿皮”和“蓝皮”书,可以公认的是:“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研究和教学从传统进入现代的一套“启蒙之作”。
尽管“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已经站在了经济学学术研究的前沿,但其主编、现任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社长的陈昕先生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出版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并不是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建设的全部。现今,人们一直强调经济学者的研究要现代化、标准化,以使我们的经济学研究从概念、术语、范畴、方法等方面都融入现代经济学主流,使之对现实经济现象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从长远看,经济学科基本建设的这些目标归根到底有赖于我们经济学的教学水平。由此,编写一套高水准的经济学、管理学教科书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于是,一套由陈昕提出创意,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易纲和海闻教授主编的“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教科书系列”经过多年的前期准备后,正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陆续编辑出版。
面对书店里大量的经济学、管理学教科书,人们普遍感到经济类教材已经出现“过剩”现象。那么上海人民出版社为何还要进军这个市场呢?在美国有十年教书经历的易纲教授认为,中国目前的教科书与西方相比,还存在着多方面的差距。我国的教科书大多是板着面孔说话,写得严谨有余,活泼不足,没有充分考虑读者的感受。同时,我国教科书市场处于被分割的状态,保护主义严重,没有形成全国性的竞争,大部分教科书只能在授课教师的班上使用或者在一个学校使用,外面纵然有较好的教材,教师也不用。由于我国经济正处在转轨时期,还没有形成经济学、管理学的教学规范,因而教材内容繁杂、陈旧,体系混乱,没有在竞争中形成一个为大多数人认可的教学大纲。而且,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的大学教师与实际部门的交流较少,从而使得写出的教材理论脱离实际。教材写作与更新相对滞后,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我国的经济类教科书市场还很不完善和成熟。
实际上,“过剩”本身就说明,目前国内的大部分教科书无法使人满意。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引进了大量国外的现代经济学主流教材。但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积累了全世界最为丰富的经济学案例,这些中国独特的案例对经济学提出了挑战。对此,陈昕先生坦言:学习消化西方的经济学管理学知识是十分正常的,并且,这可能还是一个相当长的或者说是经常性的工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将继续翻译出版西方的经济学管理学通用教材;同时,还在组织专家择取一些优秀的经济学英语教科书影印出版。然而,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初中期作用较大,现在,由中国学者写作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学教科书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教科书系列”的出版是一次具有开拓意义的重要尝试。
该系列最引人注目之处是:准确、全面、系统地把握了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每门学科的主流框架,并较好地做到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为此,作者们不仅受过正统的现代经济学教育,有过多年的经济学管理学教学实践,而且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实践有深入的了解和一定程度的参与。当某一位作者不具备这一条件时,往往采用双作者的模式来加以解决。很多书均是由一位海外经济学家和一位中国经济学家共同完成的。这套教科书是专门为中国读者写的,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作者们时时刻刻想着潜在的读者,仔细阅读教科书,读者将会发现作者讲的是深刻而生动的经济学道理,脑子里思考的却是中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难题。已经出版的13本教科书用各种形式探索了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框架(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途径。有些教材在讲述一个理论后,以“专栏”的形式讲一个中国的案例,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经济学理论。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系列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对经济学科建设有着长时间的思考与探索,并有“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市场经济学普及丛书”以及“现代工商管理丛书”等作为其厚实的基础,因而,该系列中的许多教科书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论贡献。例如,《宏观经济学》的作者之一袁志刚教授曾花费了多年时间试图把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应用到中国宏观经济的分析之中,其专著《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的一种)曾获得过孙冶方经济学著作奖。因此,作者在教科书中尽可能多地给出了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碰到的问题和案例,并尽可能运用在书中所展开的理论、推理中,分析和讨论中国经济的宏观问题和宏观现象。
今年暑假,北京气温高到了40度,但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的200多位经济学、管理学的青年教师骨干却冒着高温,来到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参加“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教科书系列”的教学培训班。这高温下的热情充分显示出,中国经济类图书的下一轮“激战”必然是在教科书领域,并且,其最精彩之处极可能出现在由中国学者自己撰写的换代性通用教材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正当有的出版社花了几百万元购买国外教材的版权,或以一部教材付几十万元的稿费而声名大振之时,上海人民出版社却已悄没声地收到了“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教科书系列”海外版权的第一笔版税。除了上海人的精明之外,我们更看到了在经济学科建设方面,知识的单向流动已被打破,中国人正在对现代经济学作出自己独一无二的贡献!